我是河南人,去了趟河北邯郸,有三个疑问一直不明白,
我是河南人,去了趟河北邯郸,有三个疑问一直不明白,忍不住聊下
彩云间城市记2025-07-11 11:07河南关注听全文约4分钟这次去邯郸,是完成老爸的心愿,我上学的时候说了一句“邯郸学步”,他记住了,就想去看看,再尝尝邯郸的驴肉火烧,是不是真比老家的烧饼夹菜还带劲。
从邯郸站走出来,感觉像回了10年前:广场上有人看着拿行李的就上前 “峰峰,武安,磁县,走不走?”。
打车去酒店路上,我就发现这儿好多 “老头乐”! 就是那种带篷的小三轮电动车,红的蓝的绿的,慢悠悠地在机动车道上晃。儿子扒着车窗数:“一辆、两辆…… ”
更绝的是街边墙!邯郸的墙,都是 “成语”! 车子拐个弯,“胡服骑射” 四个大字刷在墙上;再走一段,“黄粱美梦” 配着个小故事画;连公交站牌旁边都写着 “负荆请罪”。
老爸像个小孩儿一样,一路念:“邯郸学步!围魏救赵!邯郸是把成语当门神贴了?”
来邯郸,必须吃 “驴肉火烧”!找了家老字号,门脸不大,人挤人。一进门,肉香混着刚出炉火烧的焦香,师傅案板前剁肉的架势,能看出人生豪迈。
一大碗驴杂汤,配俩刚出炉、鼓囊囊的圆火烧。学着本地人,把火烧掰开,塞进剁得细碎的、带着晶莹冻子的驴肉。一口下去!火烧外酥里软,带着麦香;驴肉咸香软糯,入口即化,那层冻子 “滋” 一下在嘴里化开,太鲜了!
老家的烧饼讲究个 “脆” 和 “夹万物”,邯郸的驴火,精髓全在那口 “驴” 上,香得霸道又纯粹。
老婆边吃边点头:“比网上买的真空包装强一百倍!这肉,真材实料!” 老妈却盯着那碗奶白色的驴杂汤犯嘀咕:“这汤看着浓,咋没啥咸淡味?”
旁边桌大爷听见了,乐呵呵插话:“咱邯郸驴火汤,喝的就是个原汁原味,‘熬’出来的鲜!加盐?那叫糟蹋东西!” 老妈试着喝了一口,咂摸咂摸:“嗯… 是鲜!”
吃饱喝足出去溜达。邯郸的夜,属于公园和广场。 丛台公园门口,那阵仗!广场舞方阵好几个,音响放着火爆的音乐,大爷大妈跳得那叫一个投入;还有扯着嗓子唱河北梆子的,调门高亢得直冲云霄。
我们一家子沿着滏阳河边散步,河水不算特别清,但两岸灯火映着,凉风习习,舒服。
第二天逛景点。邯郸的古迹,有种 “镶” 在城里的感觉。 去学步桥,想象当年燕国少年怎么在这儿扭了脚,结果桥边就是个热闹的菜市场,大爷大妈拎着菜篮子过桥,毫无违和。
黄粱梦吕仙祠,香火挺旺,但旁边小摊卖着 “黄粱美梦” 的文创烧饼(真能吃!),游客和本地祈福的人混在一起。
最震撼是响堂山石窟,山体上直接凿出大佛!
回车马巷(回车巷),窄窄一条仿古街,讲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的故事。
巷口几个老爷子坐着马扎喷空,一口地道的邯郸话,我竖着耳朵听半天,就听懂一句 “那谁家小子…”,其他全跟听天书似的。
邯郸人说话调儿拐得厉害,感觉跟林州有点像。
待了4天,老爸老妈直说这趟来得值,邯郸人实在,古迹看得过瘾,就是成语太多,脑子有点不够用。
回家的高铁上,我心里有三个疑问,真想找邯郸老乡说道说道:
疑问一:“老头乐” 为啥能成邯郸 “主流坐骑”?
疑问二:邯郸的驴肉,凭啥能 “香” 得这么霸道统一?
疑问三:成语典故咋就 “长” 进邯郸人日常里了? 墙上是成语,地名带典故(回车巷、学步桥),连卖烧饼的都懂 “黄粱美梦”。
邯郸这地方,跟河南虽然离得近,但那股子浸透了成语味儿的古风,慢悠悠的老头乐,还有香到骨子里的驴肉,真真是独一份!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